菜单

法治建设与法制宣传网

登录 | 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 > 综合 > 内容

他识破宋江,假装回乡探母,结果一去不返,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

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22-09-06 16:00:44

中国古典文学作品,四大名著之一的《水浒传》,用了前七十回的篇幅,洋洋洒洒地描写了三十六天罡,七十二地煞,合计一百零八位落草梁山的各路枭雄。梁山大聚义,排座次之前,这些好汉们已经依着籍贯,兴趣,能力等等,分别拜过多次的把子。在第七十回,更是组成了前文不曾有的大朋友圈。按理说,这些重义气的好汉们,会非常重视同生共死的誓言。但偏有那么几个,早早的心有别志,为自己找好了退路

长期位居好汉榜前四之列的入云龙公孙胜,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。东溪村公孙胜初次登场公孙胜,绰号入云龙,又名一清道人。出场于《水浒传》第十五回。话说托塔天王晁盖接刘唐带来的消息,召集的吴用等正在商议截取生辰纲的事儿。公孙胜不知从哪里也知道了生辰纲的消息,连夜赶来怂恿晁盖请读者注意一下,当时公孙胜是什么样的打扮:身穿褐袍,足蹬麻鞋,背插铜剑,手拿鳖扇。

晁府的家丁阻拦公孙胜,原文里写道:“那先生一头打,一头口里说道:‘不识好人’”。一言不合就开打,倒真有些街头霸王的味道。到了第十九回,梁山边上的石碣村,公孙胜祭起一阵狂风,退了官兵,这是他在《水浒传》中首次展示法术,为其法师的身份提供了第一份扎实的证据。入云龙头次脱离梁山江州劫法场救出宋江,公孙胜在梁山头领中的名次右迁一位,退居第四。恰恰在此之后,公孙胜提出回家探母,做出了第一次脱离梁山的举动

我们翻开原著,来看看梁山好汉救出宋江,到公孙胜回家这段时间,宋江是如何表现的。李逵在江州闹市大杀四方,从断头台上救出宋江,随后领着晁盖众人杀到城外白龙庙。在这里,花荣、李逵又杀散了追来的江州铁甲军。按理说,这时候大家应该赶紧脱离险地,返回梁山。偏不!宋江强力否决的大头领晁盖的建议,非要去无为军捉拿黄文炳,报一己之私仇。这件事,可能是公孙胜对宋江生了二心的肇始之事。

活剐了黄文炳后,众人才返回梁山,来看看当时的场景——晁宋吴公孙前四位座次排定,还没有往下排,宋江就发话了:“休分功劳高下;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住上坐,新到头头去右边客位上坐。待日后出力多寡,那时另行定夺。”大哥还没发话,二当家的就已经开始发号施令了。看看众头领的反应:“此这极当。”压根就没征求一下大哥的同意。然后就更有意思了,左边坐的旧头领,晁盖的班底,九个;右边坐的新头领,宋江的班底,二十七个,前者的三倍!梁山易主的前兆,在这里已经显现的非常明显了

作为晁盖的老战友,公孙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,施耐庵没有写。反正没过多久,他就下山了,而且没有主动回山。个中滋味,读者自行猜测吧。一清道人再次归隐公孙胜下山之后,宋江开始他的带兵之旅,磕磕绊绊,用尽了浑身解数打下了祝家庄。然后,传来了小旋风柴进失陷高唐州的消息。

于公于私,柴进必须要救。宋江再次出征,却碰上了法师高廉,大败之下无计可施,想起了同样身为法师的公孙胜。从公孙胜的表现看,他是不想回来的。先让老妈挡了一阵,又搬出了师父罗真人。那罗真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,一句“汝本上应天闲星数,以此暂容汝去遭。”先暂时让你下山,“救宋江,保国安民,替天行道”。于是公孙胜破了高廉,然后没有再回家,留在了山上。看着宋江破连环马、打青州、闹华山,逐步架空大哥晁盖。再然后,晁盖死于曾头市,给大哥报仇的当口儿,更是走不了了。两破童贯三败高俅后,梁山招安征辽,算是正正经经的保国安民,也是走不得。


这期间,公孙胜对宋江的认识更加透彻。眼看着宋江赚来卢俊义,顺利上位,接着打压异见兄弟,紧锣密鼓的安排招安事宜。这种行径,显然不符合世外高人公孙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分手,已是必然。征辽之前,借着师父罗真人之口,公孙胜表明了再次脱离的意愿。这一次和上次不同,有真人出面,做全了铺垫,堵住了宋江用兄弟情义再请公孙胜的心念。所以,征方腊中,宋江多次长叹,却始终没有再次派人去请公孙胜。缘分尽了,强求不得。

结局《水浒传》中对公孙胜最后的描述出现在第九十回:“公孙胜穿上麻鞋,背了包袱,打个稽首,往北登程去了。”包袱里,是兄弟们强塞的金帛。如果除了这些,公孙胜近乎于净身出户。读者请回忆公孙胜刚出场的时候,身上穿了、带了什么……纵观《水浒传》,也只有公孙胜干净干净的来,干净干净的走。公孙胜最后的结局,书中未曾描述,大致可以推断出来。


公孙胜第一次出山,法术是祭风;破高唐州时,法力大涨,已经使出了五雷法。多年在梁山,除了斗法不问他事,其余时间一定是在刻苦修炼。到了他这个层次,法术只是小节,修仙才是大事。全书最后一回,朱武和樊瑞“做了全真先生,云游江湖,去投公孙胜出家,以终天年”。这两位都得了这样好的结局,想必公孙先生更会好上加好了。心态超然,与世无争,不首先使用法术,见好就收,这些性格特点造就了《水浒传》中的公孙胜,和他类似的还有燕青,李俊等。或归隐山林,或出走海外,远离朝局,都得了好归宿。

反观心无大志的晁盖,心多诡变的宋江,心无所属的吴用,风光过后,都没得好下场,成了冢中枯骨。所以,你看,为人处世,心态是何其重要。